-
- 素材大小:
- 1.50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ppt
- 上傳時間:
- 2016-01-27
- 素材編號:
- 2459
- 素材類別:
- 語文課件
-
素材預覽
這是一個關于記念劉和珍君說課稿PPT,了解寫人記事類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有關的背景,便于分析理解作品。主要是表達了憤怒地控訴段祺瑞執(zhí)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卑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作者的悲哀和尊敬等內容!队浤顒⒑驼渚纷髡呤囚斞,選自《華蓋集續(xù)編》。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發(fā)表在《故事會》周刊第七十四期。劉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讀于南昌女子師范學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反動軍
記念劉和珍君說課稿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語文課件類型的PowerPoint.
本單元學習寫人敘事的散文。透過這些文章對人與事的描寫,揣摩人物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了解作者對其中人物品行的評價及作者的思想傾向。
1.了解寫人記事類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有關的背景,便于分析理解作品。
2.學習本單元文章中通過典型事件寫人物以及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如: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
3.體味文章抒發(fā)的愛憎分明的感情,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觸動你的心靈,哪些地方讓你過目不忘,想想這是為什么,并加以認真揣摩。
4.培養(yǎng)鑒賞散文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內容提要
本單元所選的三篇文章,都是回憶性、紀念性的散文,它們所描所寫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的人和事。
《記念劉和珍君》憤怒地控訴段祺瑞執(zhí)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卑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作者的悲哀和尊敬。
《小狗包弟》通過對小狗包弟悲慘命運的描寫和敘述,深刻淋漓地抒發(fā)了對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對“文化大革命”罪行的有力控訴,表現(xiàn)了敢說真話的勇氣。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運用對比、描寫等表現(xiàn)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表達了他對梁啟超先生的贊賞和敬佩之情。
方法指導
本單元課文包含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一些人生哲理,在學習中既要學習品文,也要學習品人。品評人物要以性格、品質為關注點,不僅要注意人物外貌言行,還要探究人物內心世界,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時代因素。還要注意品賞文章的敘事技巧,品味文章精彩和關鍵的語句。在學習中,無論品文還是品人,都注重個性化思考,重視心靈體驗,將文中崇高、神圣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一)詩歌鑒賞
蘭陵王·柳陰直
宋·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①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②。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③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④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⑤催寒食⑥,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⑦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⑧縈回,津堠⑨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簡介】 《蘭陵王》,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侗屉u漫志》卷四列《北齊史》及《隋唐嘉話》稱:“齊文襄之子長蕭,封蘭陵王,與周師戰(zhàn),嘗著假面對敵,擊周師金墉線下,勇冠三軍,武士共歌謠之曰《蘭陵王入陣曲》。”《詞譜》稱:“此調始于秦觀《雨初歇》詞。”但宋元人俱宗周邦彥《柳陰直》詞體。詞見《片玉詞》。分上中下三片,一百三十三字者較常見,也有一百三十一字體,仄韻。
【注解】 ①隋堤:指卞京附近汴河之堤,因汴河是隋朝開的,故名。
②行色:行人出發(fā)前的景象。
③長亭:古代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
④尋:這里是尋思、追憶、回想意。
⑤梨花榆火:唐制,清明節(jié)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⑥寒食:寒食節(jié),清朝節(jié)前一天(一說前兩天)。這一天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
⑦迢遞;遙遠。
⑧別浦:這里指水流分支的地方。
⑨津堠: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故事】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寫傷別。周邦彥已經倦游京華,辭別了友人,帶著離愁而去。但他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不禁傷心落淚。
正午,低垂的柳樹陰影直直鋪在水面上,柳絲細長柔嫩,像絲線一般,仿佛知道自己青綠色美麗誘人,故意飄飄拂拂玩弄著這顏色。在汴河堤岸上,你見過多少次這綠柳隨水飄拂送別行人的場景?登上高堤眺望故鄉(xiāng),渺渺茫茫多么遙遠,有誰理解我這宦游厭倦的人?長亭路上,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亭邊的柳條,恐怕已被送別的人們折斷超過了千尺。
船已啟程,靜下心來,尋思往日的舊事。那時正是梨花盛開,賞賜榆火的清明節(jié)時候。晚上你又為我殷殷送別,餞別的酒趁著哀哀琴聲緩緩飲下,黯淡的燈光映照著分離的宴席,F(xiàn)在我愁這船兒走得太快。船被風帆鼓起,像離弦之箭。竹篙點水,仿佛使水波變暖;仡^一望已過了好幾個驛站。遙望送行的人,已在長天之北,我們就此遠離了!
凄涼悲惻,離愁別恨一層層在心上不斷堆積。船漸漸到了一個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有水波回旋。渡口附近冷冷清清,守望佇立在那里孤伶伶的。天邊斜陽冉冉西下,眼前春色一望無邊。想到曾幾何時,在春天夜里,我們在月光下亭榭中攜手同游,一起站在秋露沾濕的橋頭,傾聽悠悠的笛韻。沉思從前這些事情,好像在夢里一樣,不禁暗暗流下了淚滴。
(二)古文品讀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xù)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茂樹,夕調乎酸咸,倏忽之間,墜于公子之手。夫黃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鱔鯉,仰嚙菱衡,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修其碆盧,治其繒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故晝游乎江河,夕調乎鼎鼐。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聘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fā)方受命乎靈王,系己以朱絲而見之也。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塞之外。(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
(1)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類為招。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系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譯文:那些蜻蜓還是小的例子呢,黃雀也是這樣。
(2)譯文:用它的同類將它招誘[加以捕捉]。
(3)譯文:用紅繩綁著自己去見楚靈王呢。
【點撥】(1)因是以:仍然是這樣。因:猶,如同。是:此。以,同“已”,語氣詞。
(2)類:同類。招:招誘。
(3)“系己以朱絲”:即“以朱絲系己”,狀語后置句。之:代前句“靈王”。
(2010年高考全國卷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燈火
蕭蕭
烏黑油污的煤油燈,一經火柴點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就是它會讓你想起與它共處的那段時光。生命的最簡單意義可以是一個字:“動”!那昏黃的煤油燈的火舌,就是那樣閃動著,那樣引逗著你的眼,那樣閃著古老的昏黃。
在朝興村,這樣的煤油燈不知與我們共處了多少年,小的時候,我們叫它“番仔油燈”。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樣,都是由洋人傳來的,番仔油的味道嗆鼻難聞,打來的油通常都放在墻角不顯眼的地方,煤油燈缺油的時候才提出來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臟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來祝融肆虐,回祿囂張①。
家用的煤油燈主體是大約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圍有鋁片為套,瓶口是一個鉛皮的蓋子,中間鉆一個小洞,棉紗捻成的燈芯就插在這個洞里,燈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將煤油汲吸上來,油潤的燈芯,火柴一點就燃著了,昏黃搖曳的光芒,就這樣溫暖著我們的童年。
夜深的時候,面對這樣一盞搖曳的燈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談,讀一點詩詞,雅興隨之而起,如果能翻閱幾則“聊齋”,或許更增加一些古奧之趣,可惜,當時年紀小,只認識李白的鐵杵、王冕的荷花!
最溫暖的當然不是這搖曳昏黃的燈光,而是燈光下兩個相對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孫兩人從“人初靜”,守到夜更深,守著永夜,守著燈火,守著長長的一段祖孫相牽系的深情記憶,那是祖母無怨的愛,無盡的心,所有的懷念都從這樣溫暖的畫面進入、泛起……
當燈芯燒黑了,我們用個小竹片剔亮它,挑燈夜戰(zhàn)原來就是這樣的!那情景仿佛剪燭西窗一般燈芯越燒越長,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燈的火焰很容易將墻壁、屋梁熏黑,因此懸掛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處,不隨便改換,以免房子到處留下烏黑的油煙。
那樣的煤油燈,我們家好像只有三盞,人在客廳的時候,燈隨我們在客廳,夜讀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間,燈就隨著我過去,有時,書讀到一半,要到客廳拿東西,那得提著燈過去。腳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風息將燈吹熄。不知你是否記得我們家是土埆厝②?風隨時可以從破落的竹篾片之間隨意進出,風大的時候,我們就得一手舉燈,一手遮風護火,步步為營,仿佛臨深履薄的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
那情景仿佛護著累世的家產。
在那樣的燈火下,一切都蕩漾著溫馨。
雖然,煤油燈有效的亮度不過是一兩尺而已,那樣的光暈卻是不滅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風與云吹送過去了,我們長大了,家里安裝電燈了,剛開始,我們只要五燭光的燈泡,五燭光的亮度剛好模擬煤油燈的古意,卻免除了油煙的熏染、風動的閃爍,那樣篤定而拘謹的五燭光燈泡,是我們使用“電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燭光、六十燭光的燈泡陪伴著我們成長,日光燈一到,黃光從此成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過了一步,這時,伴讀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慘白的日光燈下總覺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滿的溫馨,總覺得身邊噓寒問暖的聲音就這樣沉寂了下去,我悵悵然在良好的燈光下寫作。
繼之而來的美術燈、霓虹燈,將我們的家、我們的城裝扮得更美,耀眼、閃爍的燈,增添了一些妖媚,每個家、每個眾人進出的地方,都安裝了無數的、千奇百怪的燈,入夜以后的都市和鄉(xiāng)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
有一次,我從華岡上望向臺北,萬家燈火里哪一盞是為我而開的?喃喃自語的我在無邊的夜里迷失在燈與燈之間。
四十年了,從搖曳昏黃的煤油燈下,我們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坐在講求愛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還在,那會是什么樣的一種情境?我常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在一個萬燈閃亮的傍晚,陪祖母靜靜欣賞這一些光影繽紛!
我說不出喜歡煤油燈的理由,但我知道燈火在我心中的意義。(有刪節(jié))
【注】、僮H、回祿:傳說中的火神,借指火災。②土埆厝:臺灣的一種民居。
14.文章細致地描寫了煤油燈的外形和使用方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偌耐凶髡邔ν陼r光生活的深切留戀和懷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圖景更真實、具體、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③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1.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品味語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誦讀課文,了解劉和珍生平及死難經過,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
3.學習劉和珍等革命青年的精神,激發(fā)愛國熱忱。
1.讀準字音
浸漬(zì) 殞(yǔn)身不恤(xù)
尸骸(hái) 菲(fěi)薄
緋(fēi)紅 噩(è)耗
攢(cuán) 射 屠戮(lù)
立仆(pū) 賃(lìn)屋
桀驁(ào) 長歌當(dàng)哭
干(gàn)練 不憚(dàn)
喋(dié)血 洗滌(dí)
山阿(ē)
2.解釋詞語
寥落:稀少。
長歌當哭:意思是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文中指寫文章。當,當做。
菲。哼@里是微薄的意思。
微漠:依稀,淡薄。
廣有羽翼:到處都有幫兇。羽翼,鳥的翅膀,這里指幫兇。
桀驁:形容性情倔強。驁,不須從。
偏安:意思是被迫離開原來的地方,暫居別處。
黯然:憂傷的樣子。
懲創(chuàng):懲罰,懲治。
浸漬:浸潤,滲透。
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殞,死亡。恤,顧慮。
羅網:本指捕鳥的羅和捕魚的網,喻指捕殺人的圈套或某種人為的束縛、限制。
干練:又有才能又有經驗。
3.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后連續(xù)發(fā)表《孔乙己》、《藥》、《故鄉(xiāng)》等著名小說。1921年,發(fā)表代表作《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一典型形象,該作品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不朽名著。1923年寫成小說集《吶喊》,為現(xiàn)實主義的新小說奠定了基礎。其后又發(fā)表了《祝!返戎≌f和《藤野先生》、《范愛農》、《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殺后,定居上海,專門從事寫作,研究馬列主義,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先后主編刊物和寫作優(yōu)秀雜文《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友邦驚詫”論》等,此外還翻譯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國作家的作品。他是現(xiàn)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國后出版了《魯迅全集》20卷。
4.了解背景
1926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tǒng)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fā)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借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務院請愿,執(zhí)政府衛(wèi)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群眾更加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zhí)政府前請愿。
段祺瑞竟命令衛(wèi)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制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噩耗傳來他無比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時間,并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群烈士,魯迅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反動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zhàn)斗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他飽蘸著血淚,用慍怒而悲憤的筆調,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5.開闊視野
(1)劉和珍(1904~1926)
江西省南昌市人。1918年,劉和珍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并擔任?督髋訋煼吨芸肪庉。課余常常閱讀《新青年》、《新潮》、上!稌r事新報》副刊《學燈》等書刊。1921年冬發(fā)起創(chuàng)辦“覺社”,提倡白話文,并組織各校青年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和媚外賣國的軍閥做斗爭。
1923年秋天,劉和珍從南昌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預科,后升入英文系。入校不到一年,就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
在女師大風潮期間,劉和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持和廣有羽翼的校長楊蔭榆做斗爭。當楊蔭榆陰謀將她和許廣平等六人開除時,她憤慨地對張靜淑說:“開除我不要緊,可是楊蔭榆不走,學校就不能改進。”劉百昭還打算派軍警押送劉和珍回南昌。劉和珍聽到消息后說:“這事倒極有趣,押回去,我又來,其將奈我何。”
1926年3月18日,劉和珍為了組織女師大學生參加集會、游行,不顧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奮然前進,最后在段政府前英勇犧牲。
(2)魯迅作品集簡況
①小說集兩部:《吶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歷史小說集一部:《故事新編》(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舊事重提》)
④散文詩集一部:《野草》(1927)
⑤雜文集16部:《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1926);《而已集》(1927);《三閑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調集》(1922~1933);《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1934~1936);《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⑥翻譯了俄國作家果戈里的《死魂靈》、前蘇聯(lián)作家法捷耶夫的《毀滅》等作品
本課設計兩課時
第一課時(講讀課文1——3段)
1.吃透文本
第1段交代寫作的幾個方面的緣起,側重悲痛回憶和哀悼。
第2段,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再次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
1、2節(jié)為第一部分,交代寫作緣起。借寫作緣起這個話題,把發(fā)生慘案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tài)都概括進去了。
第3段,寫作者痛心回憶認識劉和珍君的過程,以及留在記憶里的印象——“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
2.疑難探究
(1)文章開頭為何說“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而不說“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開篇以“中華民國”作紀年,這是憤慨的揭露和諷刺。所謂“中華民國”早已不是人民的國家;所謂“民國政府”,它只是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代理人而已,那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zhí)政府”,完全是人民的敵人,屠殺人民的劊子手!
(2)“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感情?
要理解這話,得首先理解作者在追悼會之前的心情。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劉和珍、楊德群的遺體已經從醫(yī)院運回學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禮堂去看烈士的遺容。從學;貋恚髡叱圆幌嘛,睡不好覺,就病倒了。3月25日,作者冒著被段政府通緝的危險,出席了追悼會。會上,人們激昂憤慨的情緒和不時夾雜的一陣陣低低的啜泣聲,使魯迅壓抑不住心頭的悲憤和激動,便走出會場,獨自在禮堂外徘徊。“我獨在禮堂外徘徊”寫出了魯迅壓抑不住的悲憤,把讀者引入悲憤的氛圍。
(3)“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如何理解?
“也早覺得”中的“也”字是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是因為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4)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句話的含義。
真正的革命志士,敢于面對反動統(tǒng)治下悲慘凄涼的黑暗現(xiàn)實。能嚴肅對待反動統(tǒng)治下的血腥屠殺,為推翻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而英勇斗爭。他們?yōu)閲液兔褡宓那巴、人民的悲慘命運而哀痛,以為革命、為人民而獻身為最大的幸福,他們的精神是偉大而崇高的。
(5)文中為什么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
文中兩次出現(xiàn)“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第一個“必要”說的是悼念遇害者,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執(zhí)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在于喚醒“庸人”,使人們牢記這筆血債。兩次強調“必要”,用反復手法突出了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
(6)作者為什么反復強調劉和珍“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
作者反復強調“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意在強調劉和珍的和藹善良,表明作者對她被殺害的無比痛惜;反襯反動派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
3.隨堂練習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編輯 洋溢 微漠 出離憤怒
B.黯然 惡耗 推側 默無聲息
C.緣由 屠戳 和藹 驚心動魄
D.轉輾 喋血 干煉 陰謀密計
【答案】 A(B.惡—噩,側—測;C.戳—戮;D.煉—練,密—秘)
2.為下列各句寫出相應的成語。( )
A.用引吭高歌或寫詩文來代替哭泣,抒發(fā)胸中的悲憤。( )
B.憤怒到了極點,甚至超出憤怒的程度。( )
C.到處都是幫兇。( )
D.為了正義事業(yè)犧牲生命也毫不顧惜。( )
【答案】 A.長歌當哭;B.出離憤怒;C.廣有羽翼,D.殞身不恤。
3.對下列各句修辭方法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2)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3)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4)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A.對偶 比喻 借代 對比
B.對比 夸張 對偶 反復
C.反復 擬人 反語 對比
D.反復 比喻 反語 對偶
【答案】 D
4.“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文中出現(xiàn)兩次,兩個“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嗎?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 )
A.相同,都是為了悼念遇害者劉和珍,控訴反動政府的暴行。
B.不相同,第一個“必要”是為了悼念劉和珍,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反動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在于喚醒“庸人”,讓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C.相同,為了控訴反動政府,喚醒“庸人”。
D.不相同,第一個“必要”是為了痛斥反動政府,第二個“必要”是為了喚醒“庸人”。
【答案】 B
5.下列對“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段議論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們甚至對魯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樂!
B.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魯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難烈士,要與黑暗的社會斗爭下去的決心。
C.這是一段記敘性文字,敘述了魯迅先生的內心活動,表明魯迅先生無以紀念死難烈士的慚愧心情。
D.這是一段議論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會,表明魯迅先生以“苦痛”來紀念死難烈士的心跡。
【答案】 B
6.本課的一、二部分直接表明了寫作本文的緣故。結合全文,選出概括得最準確的一項
( )
A.安慰自己,告慰生者,揭露敵人,教育群眾。
B.祭奠烈士,告慰戰(zhàn)友,揭露敵人,喚醒民眾。
C.祭烈士,抒悲憤,慰戰(zhàn)友,斥當局,駁流言,醒庸人。
D.祭烈士,勵猛士,醒庸人。
【答案】 D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第4——7段)
1.吃透文本
第4段,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的方式,表達“我”聽到噩耗后的悲傷及對政府的憤怒。
第5段,記敘劉和珍君等遇難的經過,展示她們?yōu)閲柢|的崇高偉大。
3~5節(jié)為第二部分,交代烈士的事跡。
第6段,總結經驗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影響,表達了自己深深的遺憾。
第7段,評價謳歌,闡發(fā)意義重大。
6、7節(jié)為第三部分,評價劉和珍等人“三·一八”死難的意義。
2.疑難探究
(1)“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這句話從三個層次揭露中外殺人者的兇殘,而且層層遞進。“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來想象中國人的壞;即使如此,我還是沒有想到中外殺人者會如此兇殘;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犧牲青年的悲痛,對殺人兇手的憤恨。
(2)作者為什么一再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烈士被殺,無限悲痛,不能不寫;但“我已經出離憤怒了”,讓人憤怒得說不出話來。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覺得悲哀”。“慘象……流言,尤使我……”同樣用了“尤”字,兩次使用,絕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對奴才走狗的不可遏制的、不同尋常的恨。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寫的必要,因“恨”而無話可說,“悲”和“恨”兩股情感在文章一開始就升騰交織。
(3)寫劉和珍和楊德群的死抓住了細節(jié)描寫,有什么作用?
細節(jié)描寫的突出特點就是真實和典型,抓住了細節(jié)就抓住了根本,就能揭示出事情的本質。
背部中彈,說明學生不是在沖突中被殺害,而是被有計劃地蓄意殺害;“其一是手槍”說明有軍官指揮進行殺害,這次慘殺是有組織、有準備的。這暗示了“三·一八”慘案是段執(zhí)政府設下的羅網,揭露了執(zhí)政府的下劣與兇殘。
(4)作者為什么要用“文明”和“攢射”兩個詞語?
“文明”是反語,更能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而且“文明人”發(fā)明的槍彈用來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女學生,更能顯示出所謂“文明人”的野蠻性。“攢射”是集中射擊的意思,其子彈密集度比“射擊”要大,這個詞充分顯示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殘暴——用密集的子彈對付愛國的學生。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這種屠殺行為的無比憤慨。
(5)作者為什么引用陶潛的詩?
血痕必將擴大,說明請愿造成的犧牲對當時社會的作用。魯迅引此詩意在說明:烈士之死有包括“我”在內的“親族,師友,愛人”等人的哀悼已經足夠了。因為作者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已明確:徒手請愿而流血犧牲不值,但是,在此,既因流血而產生影響,血也不是白流了。
(6)怎么理解“中國人”“庸人”“茍活者”“無愿意的閑人”所指的對象?
“中國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國人,而不是特指“反動派”。
“庸人”,即平庸之人。這種人,對反動派的暴行有所不滿,對烈士的死難有所哀痛,但他們沒有勇氣,很健忘,茍且偷生,這在客觀上起著維持“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茍活者”是指不忘懷烈士的死難而又沒有行動起來的人們。他們“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爭的可能。
“無惡意的閑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7)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結構上,與開頭的“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形成呼應。內容上,再次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8)如何理解“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一句話?
“緣由”就是反動統(tǒng)治者不但極其兇殘地用武力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揭露段政府的罪行,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都明證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制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兩手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tǒng)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造謠中傷,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9)如何理解“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一段話?
第5節(jié)第2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zhí)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第3段接著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句寫三個女子一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就互相救助贊揚楊德群、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xù)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
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說的執(zhí)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諷。
“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著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八國聯(lián)軍”并非指1900年鎮(zhèn)壓義和團的八國聯(lián)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lián)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后就是八國聯(lián)軍,所以懲創(chuàng)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
屠戮婦嬰與懲創(chuàng)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閥與八國聯(lián)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chuàng)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10)文章敘述了劉和珍的哪些事?從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文章沒有詳細介紹劉和珍的事跡,只是記敘了對她的幾個印象。①“然而在這樣……就有她”。“然而”強調了她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了《莽原》全年”需要很大的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她的勇氣。生活雖艱,預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能夠不為……反抗……”。不屈勢利,反抗校長——富于斗爭精神。③女師大復校,她“慮及……”。慮及母校前途,黯然淚下——有思想,有遠見,富有責任感。④始終微笑,態(tài)度溫和——和藹善良。⑤欣然請愿——敢于斗爭,是一位熱血青年。
3.隨堂練習
1.下列各項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驚諤 倒計時 鳳毛麟角 飛揚跋扈
B.妨礙 和事老 化妝舞會 伏案疾書
C.廝打 圓珠筆 粗制濫造 瘋言瘋語
D.倒騰 熱乎乎 禮義廉恥 自我作古
【答案】 D(A.諤—愕,B.老—佬,C.瘋—風)
【答案】 A(A.南腔北調:也指南北不同戲曲的腔和調;指南北各地方言的腔調。形容說話人口音不純或說各地方言的人都有。B.云山霧罩:山被云霧籠著,看不清真面目;比喻言談不著邊際,令人困惑。C.洋洋灑灑:形容講話或文章篇幅長,連續(xù)不斷,頗有氣勢。D.走穴:指演員經穴頭牽線,私自參加本單位以外的演出,以撈取外快。)
3.和前文中“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微笑的和藹的舊影”等句子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目的是什么
( )
A.以劉和珍的精神來反襯那些“茍活者”。
B.說明劉和珍是一個和藹、善良的青年。
C.以劉和珍的和藹善良反襯反動派兇殘的虐殺。
D.贊頌劉和珍臨危不懼的精神。
【答案】 C
4.《記念劉和珍君》將記敘、議論、抒情很好地結合起來了,為下列語句選擇正確答案,將序號填在相應的括號內。
A.敘述 B.議論
C.直接抒情 D.間接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 )
(2)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
【答案】 (1)A (2)AD
5.閱讀下面引文,完成(1)~(3)題。
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1)本段文字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
A.舉例論證 B.對比論證
C.比喻論證 D.類比論證
(2)“其”指代的是
( )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結果卻只是一小塊
D.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
(3)魯迅先生對徒手請愿的態(tài)度是
( )
A.贊成 B.認為有可取之處
C.指出其消極的方面 D.不贊成
【答案】 (1)C (2)D (3)D
西廂記
雜劇劇本。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元王實甫作(一說第五本為關漢卿作)。寫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遇書生張生(君瑞),二人一見傾心。適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崔母聲言能解兵圍者即以鶯鶯許之。張生仗義相救,計退賊軍。事后,崔母嫌張生出身寒苦,棄約賴婚。在侍女紅娘的熱情幫助下,張生和鶯鶯便私下結合。在既成事實面前,崔母雖無可奈何,卻又強迫張生上京應試。其后,崔鶯鶯原所許配的鄭尚書之子鄭恒又從中破壞,崔母又乘機翻悔。
經過張生和鶯鶯的共同努力,戰(zhàn)勝了一切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故事源出于唐人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北宋趙令畤改寫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人董解元復改編為《西廂記諸宮調》(習稱“董西廂”)。王實甫即在此基礎上改編成雜劇。劇本歌頌了青年男女對舊禮教的叛逆精神,精心塑造了張生、鶯鶯、紅娘等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體裁突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體例,大大擴展了篇幅,結構嚴謹,場次洗煉;文辭優(yōu)美,詩意濃厚。體現(xiàn)了元雜劇的輝煌成就,在戲曲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明、清以來,戲曲、曲藝改編演出甚多。《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課件PPT:這是《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課件PPT,主要是了解速讀課文,完成各空。 本文中心內容主要是評述 :作者主要感情概括為 :記念的主要人物是 :其代表的是 :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介紹寫作緣由。交待寫作目,歡迎下載《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課件PPT。在我國文學史上,閃爍著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著我們回過《故鄉(xiāng)》,見了《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結識了《藤野先生》。今天,我們再隨著他重溫“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板書作者)。
《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教學課件PPT:這是《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教學課件PPT,主要是了解作者簡介,寫作背景,1、本文記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那么,課文的七節(jié)中,哪些小節(jié)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2、第一、二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第六七節(jié)在文中起,歡迎下載《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教學課件PPT。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其實是對“三·一八”慘案的述評。文章第一、二節(jié)是說寫作的緣起,側重于探求本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作者的筆觸涉及到三類人:反動勢力、愛國青年和處在中間狀態(tài)的所謂的“庸人”。他憤怒地控訴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斗爭的方式,另一方面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前行”
《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教學設計PPT:這是《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教學設計PPT,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3、了解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了解寫作素材積累,歡迎下載《記念劉和珍君》語文優(yōu)秀教學設計PPT。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南京求學時改名為周樹人。1918年4月他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