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极品馒头泬19p,久久人人爽精品玩人妻av,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视,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最新更新最新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 > ppt下載 > PPT課件 > 疾病PPT > 運動醫(yī)學論文PPT

運動醫(yī)學論文PPT下載

素材大小:
4.21 MB
素材授權:
免費下載
素材格式:
.ppt
素材上傳:
ppt
上傳時間:
2018-01-31
素材編號:
166177
素材類別:
疾病PPT

素材預覽

運動醫(yī)學論文PPT

這是一個關于運動醫(yī)學論文PPT,肌肉力量訓練;肌肉活動度訓練;肌肉張力調整;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心肺功能訓練;娛樂性體育治療,體育康復制作人:毛永明 2009年9月體育康復的概念一、體育康復的概念體育康復是指用體育的各種手段進行康復,以使病、傷、殘者(包括先天性殘疾)已經喪失的功能盡快地、盡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復和重建。 體育康復是康復醫(y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有效的體育康復對于老年病患者,軀體有殘疾或精神、心理障礙以及慢性疾病或某些手術后的病人是一種有效的康復手段。 體育康復學的概念體育康復學是一門研究和運用體育學和康復醫(yī)學的理論、方法與手段預防傷病的應用性交叉學科。 體育康復學主要研究與康復有關的體育訓練方法、手段、措施、組織、指導和監(jiān)督等一系列問題,其研究對象主要是需要實行康復和保健性體育的傷、病、殘、老者。第四章 體育康復基本治療方法 第一節(jié) 肌肉力量訓練第二節(jié) 肌肉活動度訓練第三節(jié) 肌肉張力調整第四節(jié) 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第五節(jié) 心肺功能訓練第六節(jié) 娛樂性體育治療第一節(jié) 肌肉力量訓練 肌肉力量訓練(muscle strengthening exercise)是一種用于維持以及發(fā)展肌肉功能的專門性訓練方法,是通過運動的手段,促使肌肉反復地收縮,使之產生適應性改變,以提高肌肉收縮力量的鍛煉方法,歡迎點擊下載運動醫(yī)學論文PPT。

運動醫(yī)學論文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疾病PPT類型的PowerPoint.

體育康復制作人:毛永明 2009年9月體育康復的概念一、體育康復的概念體育康復是指用體育的各種手段進行康復,以使病、傷、殘者(包括先天性殘疾)已經喪失的功能盡快地、盡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復和重建。 體育康復是康復醫(y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有效的體育康復對于老年病患者,軀體有殘疾或精神、心理障礙以及慢性疾病或某些手術后的病人是一種有效的康復手段。 體育康復學的概念體育康復學是一門研究和運用體育學和康復醫(yī)學的理論、方法與手段預防傷病的應用性交叉學科。 體育康復學主要研究與康復有關的體育訓練方法、手段、措施、組織、指導和監(jiān)督等一系列問題,其研究對象主要是需要實行康復和保健性體育的傷、病、殘、老者。第四章 體育康復基本治療方法 第一節(jié) 肌肉力量訓練第二節(jié) 肌肉活動度訓練第三節(jié) 肌肉張力調整第四節(jié) 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第五節(jié) 心肺功能訓練第六節(jié) 娛樂性體育治療第一節(jié) 肌肉力量訓練 肌肉力量訓練(muscle strengthening exercise)是一種用于維持以及發(fā)展肌肉功能的專門性訓練方法,是通過運動的手段,促使肌肉反復地收縮,使之產生適應性改變,以提高肌肉收縮力量的鍛煉方法。在康復醫(yī)學中,肌力訓練常用于肌肉萎縮無力的患者。一、肌力檢查肌力檢查是測定運動系統(tǒng)功能的基本檢查方法,在康復醫(yī)療中,肌力檢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肌力檢查,可以了解、評定神經肌肉系統(tǒng)功能是否受到損害以及損害范圍和程度,為制定體育康復計劃、選擇肌力的訓練方法、判定康復效果等提供客觀依據。肌力檢查方法可分為手法檢查和器械檢查兩大類。 (一)手法肌力檢查手法肌力檢查:檢查者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自身的技能和判斷力,按照一定的標準,通過觀察肢體主動運動的范圍以及感覺肌肉收縮的力量,來判斷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級的一種檢查方法。其目的在于將所測試的肌肉力量劃分等級,從而評定肌力正常與否。手法檢查肌力的評定分級 手法檢查肌力的分級的標準常按肌力的大小分為6級。1916年,美國哈佛大學矯形外科教授Robert Lovett提出了此法,F將Lovett分級標準簡述如下: 0級:受試者肌肉完全無收縮,即肌肉完全癱瘓。此時可觀察到受試者的關節(jié)無活動也感覺不到肌肉收縮。 1級:肌肉稍微有收縮。此時可觀察到或感覺到肌纖維的收縮,但受試者的關節(jié)無活動。1級肌力近于完全癱瘓。 2級:可以觀察到肌肉收縮,并引起關節(jié)產生活動,但肌力不能對抗地心引力使關節(jié)位移,只能順著地心引力活動。2級肌力屬于重度癱瘓。 3級:肌肉收縮時能對抗重力使關節(jié)活動,活動范圍正常。但如稍加阻力,就不能使肢體或關節(jié)活動。3級肌力近于輕度癱瘓。 4級:肌肉收縮能對抗中等阻力,可在正常范圍內充分活動。4級肌力是接近正常的肌力。 5級:肌力正常,能夠對抗強的阻力。(二)器械肌力檢查當肌力較強時(超過Lovett分級中的3級),需做進一步較細致的定量評定時,可用專門的器械和設備進行檢測。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特制器械有握力計、捏力計、拉力計和現代化的等速測力器等。常用的檢測項目有握力、捏力、背肌力等。 1.握力 握力可以反映患者前臂和手部屈肌的力量。測量握力的儀器為握力計。測試2--3次,取最大值。可以通過握力指數來評定握力的大小。當握力指數高于50時,為正常。(握力指數=握力/體重*100) 2.捏力 用拇指和其它幾個手指的指腹捏壓握力計或捏力計可測得捏力。捏力的正常值約為握力的30%。 3.背肌力 背肌力可以反映腰背部的力量,用背力計(拉力)測得。測2—3次,記錄最大值,以拉力指數評定。拉力指數正常值:女子100--150,男子150--200。 4.四肢肌力 一般多測定肌群力量,借助于牽引繩和滑輪裝置作用于肌力,通過與肌力方向相反的重量來評定肌力。 5.等速肌力 等速肌力是目前較先進的測定肌力的方法。等速測定是預先設定肌肉收縮引起關節(jié)活動的速度,測定時儀器給予相應阻力,肌肉最大限度收縮,肌力大時阻力大,反之則小,從而反映出關節(jié)活動到不同角度時的不同肌力。二、肌力訓練的適用范圍維持肌肉傷病時的肌肉舒縮功能。防治失用性肌萎縮,特別是因傷病固定肢體后的肌肉萎縮。防治因創(chuàng)傷,特別是四肢創(chuàng)傷,炎癥引起的疼痛所致反射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細胞的肌肉萎縮。促進關節(jié)和神經系統(tǒng)損害后的肌肉力量恢復。 5. 通過調整肌力平衡,選擇性地增強肌肉力量,對脊柱側彎、平足等關節(jié)畸形起矯治作用。 6. 有針對性地選用肌力訓練方法,增強軀干肌肉力量以及調整腹背的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和應力分布,增強脊柱的穩(wěn)定性,防治頸椎病及各種下腰痛等病癥。 7. 增強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加強關節(jié)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防止負重關節(jié)的退行性改變。 8. 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增強腹肌和盆底肌訓練,對防治內臟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三、肌力訓練的機制及基本原則一般肌肉力量訓練時間至少要持續(xù)6周,通過對肌肉力量的訓練,使其產生適應性變化。超量恢復是肌肉力量訓練的生理學基礎。超量恢復原則:運動中消耗的能源物質,在運動后一段時間不僅恢復到原有水平,甚至超過原有水平。 依據肌力訓練后肌肉生理指標的超量恢復變化可得出兩條重要的原則:(1)無明顯肌肉疲勞時則無超量恢復出現,肌肉訓練應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勞,否則肌肉訓練難以取得明顯效果;(2)要掌握適宜的練習頻度,后一次訓練應在前一次訓練后的超量恢復階段內進行。四、肌力訓練基本方法的選擇 肌力練習時,必須先進行肌肉功能測試,根據原有肌力水平來選擇肌力練習方式。 0級(完全癱瘓):只能進行電刺激以延緩肌萎縮。也可作主觀努力,進行神遞神經沖動的練習,力圖引起癱瘓肌肉的主動收縮。通過主觀努力,活躍神經軸突流,增強神經營養(yǎng)作用,促進神經再生。神遞沖動可與被動運動結合。 1~2級(重度癱瘓):一方面可采用肌肉電刺激療法或者進行肌電反饋訓練,因為此時肌肉已有隨意的肌電活動。另一方面應進行助力運動練習,即在肌肉主動收縮的同時施加外力幫助,以便完成大幅度的關節(jié)運動。 3級(近于輕度癱瘓):可采用減除重力負荷的主動運動,鼓勵患者主動完成自主主動運動。 3~4級(輕度癱瘓—接近正常肌力):肌肉不但能負擔重量,而且具有充分抗阻力的能力,應由主動運動進展到抗阻運動。對抗較大阻力進行收縮,可增加運動單位募集率,從而提高訓練效果。五、肌力訓練的方法(一)助力運動(評定為2級的患者)徒手助力運動:不借助其他治療器械,治療者幫助病人進行的主動運動。懸吊助力運動:利用繩索、掛鉤、滑輪等裝置懸吊將訓練的肢體,以減輕肢體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進行主動運動。(二)主動運動 當肌力在3級或3級以上時,病人可開始進行主動運動。主動運動對肌肉、關節(jié)和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作用明顯,已被廣泛使用。(三)抗阻運動六、肌力訓練的注意事項(一)選擇適當的訓練方法 訓練前,應先評定訓練部位的關節(jié)活動度和肌力,然后根據肌力等級選擇訓練方法。肌力為1級時,進行主動靜力性運動;肌力為2級時,進行助力運動和抗部分重力運動;肌力為3級時,進行抗輕微阻力運動;極力為4級時,進行抗較大阻力運動。(二)正確掌握運動量與訓練節(jié)奏 遵循疲勞和超量恢復的原理,每次練習應引起適度的肌肉疲勞,肌力訓練后要有充分的間歇消除疲勞,在超量恢復階段進行下一次練習從而積累和鞏固療效。 (三)調整阻力 所加阻力是否得當是肌力訓練的關鍵因素之一。若病人增加阻力的部位出現疼痛、不能完成全范圍關節(jié)運動、出現肌肉震顫或代償性運動時應調整施加阻力的部位或大小。(四)適當動員患者 肌力練習的過程是患者主觀努力的過程。應使患者了解肌力增長的大致規(guī)律,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避免不良反應。練習前應經常給予語言鼓勵,消除患者的疑慮,使其充分了解肌肉練習的意義和作用,并顯示練習的效果,以提高其信心和長期堅持練習的積極性。 (五)防止出現疲勞和疼痛 運動中發(fā)生疼痛應被視作引起或加重損傷的警告信號,應予以重視并盡量避免。(六)防止出現心血管反應 肌肉的大強度收縮,特別是等長收縮,可引起心率和血壓的突然升高,造成心血管的額外負擔,所以對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其他的血管疾病者應慎用等長抗阻運動,尤其是對抗較大阻力時的過分用力或閉氣。思考: 對于骨折患者,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1、骨折患者在固定傷肢后,其傷肢不應做任何運動,應完全休息; 2、骨折固定后的傷肢要進行適當運動。 您認為哪種觀點更為合理,為什么?第二節(jié) 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一、概述關節(jié)活動度(range of joint motion,ROM)又稱關節(jié)活動范圍,是指關節(jié)活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度。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指被檢查者作肌肉隨意收縮時帶動相應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由肌肉的主動收縮產生。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指被檢查者肌肉完全松弛情況下,由外力作用于關節(jié)而發(fā)生運動的范圍,無隨意的肌肉活動。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range of motion exercise)簡稱ROM練習,是指經臨床合理處理后應用各種主動或被動的方法,通過合適的功能鍛煉使其恢復并維持正常關節(jié)活動度的練習。二、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的基本原則和機制基本原則:逐步牽張攣縮與粘連的纖維組織。關節(jié)活動度的任務就是利用反復多次或持續(xù)一定時間的牽引,牽拉攣縮和粘連的纖維組織使其產生更多的塑性延長。三、關節(jié)活動度的評定方法量角器法尺測法圖表描述法 X線與攝影機法四、關節(jié)活動的基礎(一)關節(jié)運動的類型 根據關節(jié)運動發(fā)生的范圍,將關節(jié)運動分為以下兩類:關節(jié)的生理運動:關節(jié)在自身生理允許范圍內進行的運動,例如關節(jié)的屈、伸、收、展、旋轉等運動,是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的主要內容。通常為主動運動,也可以被動完成。關節(jié)的附屬運動:關節(jié)解剖結構允許的范圍內、自身生理允許范圍外進行的一種被動運動,通;颊卟荒苤鲃油瓿,但可以由他人或對側肢體幫助完成,是維持關節(jié)正;顒硬豢扇鄙俚囊环N運動。 (二)影響關節(jié)活動的因素 1 關節(jié)面的面積差 構成關節(jié)的兩個關節(jié)面的面積差越大,關節(jié)活動度也越大。 2 關節(jié)囊的厚薄和松緊度 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則關節(jié)的活動度大,反之則小。 3 關節(jié)韌帶的強弱和多少 關節(jié)韌帶少兒弱,則活動度大,反之則小。 4 關節(jié)盤 關節(jié)盤可使兩骨關節(jié)面更適應,將關節(jié)腔一分為二,兩個關節(jié)腔可產生不同的運動,增加了關節(jié)的形式和范圍。 5 關節(jié)周圍的骨結構 關節(jié)周圍的骨突,常阻礙關節(jié)的活動,影響關節(jié)的運動幅度。 6 關節(jié)周圍的彈性程度 一般來說,肌肉彈性越好,關節(jié)活動度越大,但若肌肉體積過大和周圍脂肪組織過多也會限制關節(jié)的活動度。 7 年齡、性別及訓練水平 兒童少年的關節(jié)活動度比成人大,女性比男性大。 8 生理狀態(tài) 人的生理狀態(tài)對關節(jié)活動度有著明顯的影響。 (三)引起關節(jié)活動度異常的原因 關節(jié)活動度異常分為活動度減小和活動度過度二類,臨床上以關節(jié)活動度減小更為常見。 造成關節(jié)活動度異常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二大類: 1、關節(jié)本身的疾病 2、關節(jié)外的疾病關節(jié)內游離體關節(jié)先天性畸形五、關節(jié)活動度的訓練方法 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是改善和維持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促進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動的一種重要康復治療技術。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方法很多,出現關節(jié)活動度障礙時,選擇的方法要視關節(jié)的具體情況而定。(一)主動運動 主動運動最常用的是各種徒手體操,可根據病人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方向和程度,編制一些有針對性的動作,內容由簡單到復雜,形式多樣。強直性脊柱炎運動體操鍛煉 (二)被動運動 當病人主動活動困難時,可利用人力或器械進行被動活動。由康復醫(yī)師進行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協助進行。關節(jié)可動范圍的活動手法松解推拿關節(jié)功能牽引連續(xù)被動運動 (三)助動運動 當病人肌力有所恢復,腫脹疼痛好轉,關節(jié)活動度有所增加時,可進行助力運動,以幫助關節(jié)關節(jié)活動度進一步改善。 1、人力導引 2、器械訓練 3、滑輪訓練 4、懸吊訓練 5、水中運動 六、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的注意事項 1.適當選用具體方法(1)關節(jié)術后或炎癥早期,為了預防關節(jié)活動度障礙,使用連續(xù)被動運動為首選方法(2)關節(jié)制動時間不長或術后為時不久,關節(jié)在作被動活動時如果尚未出現關節(jié)僵硬,表現出較大的彈性,然而患者較易感到明顯的關緊緊張或疼痛,這說明組織攣縮或粘連并不牢固,多數可用常規(guī)的主動運動、助力運動,宜采用功能牽引法。(3)如果損傷或炎癥較重,病程較長,被動活動時感覺關節(jié)攣縮堅硬而彈性差,顯著關節(jié)緊張或疼痛感不明顯,常提示攣縮或粘連較為牢固,可選用加熱牽引法來正確活動度的增大。(4)可以選用有助于軟化瘢痕組織的理療方法,如中藥治療、各種熱療、音頻、超聲、碘離子導入療法及按摩等。 2.開始連續(xù)被動運動治療的時間 關節(jié)松解手術后2~3天,滲血基本停止時,就應開始連續(xù)被動運動治療或作溫和緩慢的主動、助力或被動運動,力求保持或盡快恢復松解術中所達到的活動度,如果疼痛較顯著時應配合使用藥物和理療。延遲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必然導致關節(jié)再次粘連,致使手術失敗。 3.攣縮粘連組織的治療方法 為了更有效地牽張攣縮粘連組織,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宜多次反復進行或持續(xù)較長時間。緊張感或輕度疼痛感等局部適宜感覺,提示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的有效性;過強的疼痛感覺引起反射性肌痙攣,而肌痙攣又保護了粘連攣縮組織免收牽引,不利于治療。第四節(jié) 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一、平衡能力概述 √平衡:指人體在靜止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能自動地調整并維持姿勢的能力。 √平衡狀態(tài)的維持是通過姿勢的自動調整來完成的。人體的平衡功能包括坐、立、行等3種狀態(tài)的功能,即靜態(tài)的穩(wěn)定性(Ⅰ級平衡)和動態(tài)平衡(Ⅱ級平衡),同時還包括在3種狀態(tài)下的抗干擾能力(Ⅲ級平衡)。 平衡訓練就是維持和發(fā)展平衡功能所采取的鍛煉方法。 平衡練習可分為靜態(tài)平衡練習和動態(tài)平衡練習。平衡練習不僅適用于有神經疾患的患者,而且也適用于下肢骨折、軟組織損傷或手術后的患者。二、平衡功能的評定平衡功能評定的目的是評定平衡障礙程度或平衡能力,以此來決定是否進行平衡訓練。(一)評定程序在靜止狀態(tài)下平衡完成某項運動在一個動態(tài)支撐點保持平衡(健身球、平衡板等)在用力時維持平衡在睜、閉眼時能控制姿勢 (二)評定方法上田氏平衡反應試驗佐直氏平衡試驗 Carr-Shepherd平衡評定平衡姿勢圖三、平衡練習引起平衡障礙的因素: 缺少視覺信息輸入 、前庭功能紊亂、缺乏本體感覺、肢體缺失、癱瘓、小腦功能失調等。平衡訓練的基本原則:從易到難,注意安全,即從穩(wěn)定的體位開始逐步進展到最不穩(wěn)定的體位,從靜態(tài)平衡進展到動態(tài)平衡,以逐步加大平衡難度。(一) 靜態(tài)平衡法靜態(tài)平衡主要依靠肌肉相互協調的等長收縮,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其方法基于本體促進技術,可以在任何一個體位進行并采用負荷以刺激姿勢反射。(可借助手杖、平行杠等)平衡練習應遵循的規(guī)律:平衡是逐步發(fā)展的,練習應從穩(wěn)定的體位開始逐步轉變至稍不穩(wěn)定體位、最終至最不穩(wěn)定的體位。 2. 擴散規(guī)律即在平衡練習中,必須首先保持頭于穩(wěn)定的位置。頭的穩(wěn)定需要有強有力的頸肌來維持,而強有力的頸肌又可以強化任何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縮。 (二) 動態(tài)平衡法為了維持除仰臥位或俯臥位以外的其他任何體位,肌肉或肌群都必須不斷地進行協調收縮。(可借助平衡板、充氣球等)動態(tài)平衡練習實際上也就是下意識平衡的維持。任何動態(tài)平衡練習均應注意保護。健身球 80年代以來,健身球逐漸開始在理療診所和康復中心普及,一些運動隊也把它當成提高運動員平衡穩(wěn)定能力、預防運動損傷的訓練工具。生理學家介紹,健身球可以訓練胸、腹、背、臀、腿等處的肌肉群,它們在保持身體平衡、改善身體姿勢以及預防運動損傷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 橋式平衡姿勢,鍛煉臀部平衡肌肉如圖所示,平躺于地面,雙腳平放在平衡板上,將你的手臂向上伸出。拉緊臀部肌肉,緩慢向上抬起臀部,直到臀部與膝部和肩部對齊。保持這個姿勢,堅持5秒鐘,然后緩慢恢復到初始姿勢,重復10次。注意,開始的時候你也許會感到有些搖擺,這是由于你在完成這個練習的時候保持了平衡板的穩(wěn)定。試圖保持平衡的動作將調動十分重要的肌肉參與。平衡板健身球五、協調能力概述 協調功能是指個體產生準確、平穩(wěn)、有控制的運動能力。協調能力訓練廣泛用于深部感覺障礙,小腦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腦性運動失調,以及一系列因不隨意運動所致的協調運動障礙。六、協調性評定 協調性評定是觀察患者完成協調動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姿勢、步行、日常活動動作等,或直接檢查與之相關的動作或試驗。常見的協調能力測定的試驗有:指鼻試驗、指指試驗、輪替試驗、跟-膝-脛試驗等。指鼻試驗快速輪替試驗跟-膝-脛試驗七、協調能力訓練的方法協調能力訓練的順序要考慮患者的現有功能水平,從個別原動肌或肌群的控制訓練開始,逐步發(fā)展到多肌群的協調訓練。(一)協調性練習的種類 協調性練習的種類包括上肢協調性訓練、下肢協調性訓練和軀干協調性訓練,可在臥位、坐位、站立位、步行位和增加負荷的步行中訓練。 (二)協調性練習的要點系統(tǒng)、有順序地進行。(訓練順序:臥位—坐位—站位—步行中)從簡單的單側動作開始,逐步進行比較復雜的動作。先作大范圍和快速的動作,熟練后再作活動范圍小的、緩慢動作練習。有殘疾者進行協調性練習時,如兩側輕重不等,應先從輕的一側開始;如兩側相同程度殘疾,則原則上先從右側開始。先睜眼后閉眼。(睜眼運動—交替睜眼、閉眼運動—閉眼運動)以上練習,每個動作要重復3~4次,休息時間不短于運動時間。所有練習在正?蓜臃秶鷥冗M行,并注意保護。八、協調訓練時的注意事項協調訓練是通過正確動作的反復練習進行的,重復訓練是提高平衡與協調功能的法寶。訓練過程中應注意:最重要的是切忌用力過分,避免興奮擴散要確保運動在正;顒臃秶鷥冗M行注意安全,對下肢失調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跌倒,負重訓練時要盡量應用關節(jié)緊縛繃帶,以減輕運動失調。第五節(jié) 心肺功能訓練一、運動鍛煉的基本原則(一) 超負荷原則(二) 特殊性原則二、實施心肺功能訓練計劃的步驟篩選參與對象鼓勵長期參與運動鍛煉提供不同類型的活動循序漸進善始善終三、定期測試 四、制定提高心肺機能的運動處方心肺功能訓練的效果是由心肺功能系統(tǒng)所承受的負荷,即運動強度、運動持續(xù)時間和運動頻度來決定的。(一) 運動負荷的基本要求運動強度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提高心肺功能的最佳運動強度是60%~80%VO2max。 如果運動強度過高,運動者不能維持足夠時間的運動,就達不到總工作量的需求。 2.運動持續(xù)時間 最佳運動持續(xù)時間是由運動強度來決定的。當達到最小強度閾值時,運動的總工作量就是決定心肺功能效應的重要因素。P114 3.運動頻度 一般情況下,心肺功能的提高會隨著運動頻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運動頻度超過每周4次時,心肺功能的提高呈現平穩(wěn)狀態(tài)。(二)運動強度的測定代謝負荷 測定運動強度最直接的方法是以運動中耗氧量占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來衡量。提高心肺功能的最佳運動強度范圍是: 60%~80%VO2max。但是由于測定最大攝氧量的儀器較昂貴,操作過程較困難。所以常采用與60%~80%VO2max相對應的心率(132—156次/min)來評定運動強度,此法較為簡便實用。 2.靶心率直接測定法心率隨代謝負荷的增加呈線形增加。因此,可通過心率直接測定運動強度。運動中所應達到的心率稱為靶心率,它是判斷有氧運動的重要依據。確定靶心率范圍的方法可以借鑒以下方法: 1、健康而體質較好的人群:靶心率可以控制在120~180次/每分鐘,又可細分為:小運動量120~140次/每分鐘,中運動量141~160次/每分鐘,大運動量161~180次/每分鐘。 2、為了安全和簡便起見,中老年或慢性病人群,靶心率大致控制在(170-年齡)~(180-年齡)。 3.靶心率間接測定法(1)心率儲備測定法心率儲備:最大心率與靜息心率之間的差額。具體方法: ①心率儲備值 ②計算60%~80%的心率儲備 ③此計算結果加靜息心率為靶心率范圍值(2)最大心率百分比測定法P115 4.最大心率利用最大心率HRmax間接測定運動強度中,如有條件可通過分級運動試驗直接測定個體的最高心率。如沒有條件,則可通過年齡來推算其最高心率,即: HRmax =220-年齡 5.運動自覺量表以自己的感覺來評估強度的方法。五、根據分級運動試驗制訂運動處方(一)分析分級運動試驗的結果分析參與對象的基本身體條件,列出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既往病史、以前運動狀況、興趣愛好等)。身體機能的最高水平是否真實,紀錄最高心率及運動自覺量表值。有心電圖的變化要進行詳細說明。檢測心率血壓是否正常。列出運動試驗每個階段出現的表征。列出停止試驗的原因,如心電圖的變化、收縮壓下降、眩暈等。 (二)根據分級運動試驗制訂運動計劃根據個體在分級運動試驗中的各種反應,決定是做進一步的醫(yī)務處理還是開始運動計劃。確定靶心率的范圍以及在此范圍內所選活動的強度。確定要達到預期目標所需進行的活動持續(xù)時間和運動頻度。建議是否在醫(yī)務監(jiān)督下進行運動計劃,以及選擇小組活動還是個體活動等。確定個體達到靶心率時所要求水平的多種活動,同時要考慮各種環(huán)境條件和參與對象的身體條件。 (三)運動計劃的選擇有醫(yī)務監(jiān)督的運動計劃(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哮喘等人群) 不需要醫(yī)務監(jiān)督的運動計劃更新運動計劃第六節(jié) 娛樂性體育治療目前娛樂性體育治療在國際上的命名有很多種,我國稱之為文體療法,也稱康復體育、娛樂療法。文體療法是采用體育運動項目和娛樂項目作為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療法。文體療法在提高患者的身體功能、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對生活的勇氣、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高生活質量、體現自身價值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一、文體療法的作用、特點和基本原則(一)文體療法的作用 1. 治療疾病可對一些慢性病、職業(yè)。ㄈ纾悍逝职Y、高血壓、心臟病、頸椎病等)起到緩解和改善乃至治愈的效果。 2. 改善殘疾 3. 適應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4. 促進生理功能 5. 促進心理的健康(二)文體療法的特點P122 (三)文體療法訓練的基本原則超負荷原則全面訓練、重點突出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集體性原則持之以恒原則自發(fā)性原則二、運動訓練方法(一)運動訓練方法概述運動訓練方法是指練習者為了完成訓練任務,達到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而采用的途徑和方法。(二)運動訓練方法的分類P124 (三)運動訓練的基本方法講解法與示范法完整法與分解法持續(xù)訓練法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變換訓練法循環(huán)訓練法游戲和比賽訓練法 (四)運動訓練中對錯誤動作的預防和糾正 預防為主分析原因、對癥糾錯三、文體療法評價和運動處方(一)文體療法評價流程早期評價效果評價出院評價 (二)文體療法評價內容身體運動功能障礙和疾病的情況肌肉最大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坐位、立位平衡能力輪椅技能立位移動能力關節(jié)活動度柔韌性反應能力心理狀況 (三)運動處方 運動的目的 2. 運動項目的種類和選擇QrY紅軟基地

PPT分類Classification

Copyright:2009-2024 紅軟網 rsdown.cn 聯系郵箱:rsdown@163.com

湘ICP備2024053236號-1